【天辰注册开户】
本文目录一览:
翻译家张培基逝世,他究竟是怎么去世的?
1、翻译家张培基张培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位教授, 他用自己的学识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同时在自己的一生中,他也为大家留下了许多佳作。
2、据澎湃新闻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获悉:2021年6月27日上午,张培基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3、翻译家、对外经贸大学退休教授张培基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他长期以来担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该刊于今日发布了讣闻。资料显示,张培基1921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后移居上海。
4、资深翻译家、教育家张培基先生已于2021年6月27日上午9时左右安详离世,享年百岁。公开资料显示,张培基,1921年生,福州市人。
5、张培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系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21年。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1]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
6、作为教育家以及翻译家的张培基先生去世了,这是举国哀悼的时刻。而他在自己的领域中也有颇为显著的成就,例如曾经为东京审判翻译了重要的证据,这种举动也足以流芳百世。
张培基的翻译标准什么时候提出的
年。中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在1980年编撰的《英汉翻译教程》中提到张培基的翻译风格:“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所贡献张培基的翻译风格,他提出的“既须求真张培基的翻译风格,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张培基(1982)把翻译定义为“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1946年的时候,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张培基的翻译风格了,当时中方所提供的证据全部都要翻译成英文。经过推荐,张培基在25岁的时候,作为英文翻译,经历了东京大审判这项举世瞩目的事件。
然而,多年来,他从不希望别人“宣扬”自己,今天,笔者受《中国翻译》杂志社委托,登门采访时,张培基教授仍“固执己见”,始终认为“自己不过是普通教师,没什么可介绍的”。
为什么要有翻译标准张培基
1、摘 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2、为了减少严复提出的旧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新内容的错误理解,张培基等人人重新定义新翻译标准为“忠实、通顺”。忠实,是忠实于原文内容。
3、这类翻译标准或原则的共同特点是: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即译文必须既要考虑到原作者又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用张培基等人的话说就是: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4、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所谓忠 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 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